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通知公告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9月起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部编语文教材,这几点早知道

    信息发布者:大美史庄
    2017-08-12 10:57:35   转载

    为什么全国统一使用部编教材?

       今年9月初新学期开始后,全国小学生和初中生将使用“部编本”语文教材,目前消息是从起始年级开始,各种版本教材将陆续退出舞台。“部编本”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。为什么要编写“部编本”?教材内容有何变化?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等?“部编本”语文教材的总主编、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为你解答。

     
     


       温儒敏,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,教授,博士生导师,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。也是《作文素材》特邀编委之一。



    为何要编写“部编本”教材?



       “部编本”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,除了语文,还有德育和历史。现有的语文教材编写出版还是“一纲多本”,小学有12种版本,初中有8种版本。“部编本”教材力图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,起到示范作用,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。


    “部编本”内容有何变化?



      “部编本”的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、文质兼美、适宜教学,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。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,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,另外,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,甚至多选“时文”。这不能说不好,但不能偏了,新教材回到“守正”的立场,大家会发现,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,尚未沉淀的“时文”相对少了。

    课文数量减少了,教学类型增加了。像一年级上册,人教版原来有41课。现在减少为32课;汉语拼音的课量也减少了,识字课却增加了。一年级下册,人教版原有39课,现在也减少了,减少为29课。课文数量的减少,不要简单地理解为“减负”(孩子们负担重,往往不是教材、老师加重的,而是社会、家长加重的),而是教学内容方式的调整,使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,更加重视口语、读书等方面的内容,也更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。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,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。



    写作部分,“部编本”如何安排?



       “部编本”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,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,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。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,让老师能够落实,克服随意性。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。

       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,简明扼要,有可操作性。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,每个单元1次。分别是热爱生活,热爱写作,学会记事。写人要抓住特点,思路要清晰,如何突出中心,发挥联想与想象,切合实际,写出人物内在精神层面,刻画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。学习抒情,抓住细节。如何选材,文笔优美,语言简明。每次都突出一点,给予方法,又照顾全盘。和以往教材比较,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,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,也比较有“抓手”,比较方便教学实施。


    “部编本”是如何编写的?



       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是全国申报遴选、教育部聘任的,编写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,一是学科专家,包括一些大学教授、作家和诗人,二是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,三是人教社的编辑。前后参加编写组的有60多人,另外还有外围的各学科的咨询专家、学者,人数就更多了。

      “部编本”语文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,到现在5年多了。以往教材编制都由出版社来实施,请个主编,搭起班子,最多也就用一二年。教材编写经过复杂的程序,包括确定大纲和体例框架、拟定样张、选文、进入具体编写等。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,先后经过14轮评审,还请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,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。







    可以说,新教材是国家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的“实力干货”,下面就跟着小编,看看这些“干货”有哪些内容:

    传统文化篇目增加,古诗文共124篇增幅达80%

    • 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,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,占所有选篇的30%,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,增幅达80%,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。

    • 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,占所有选篇的51.7%,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,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。

    • 古诗文出处和体裁也更加多样,出处涵盖从《诗经》到清代的诗文等各个时代的优秀作品,体裁涵盖也非常广,从古风、民歌、律诗、绝句到词曲,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,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、明清小品,均有收录。

    • 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。小学选了40篇,初中29篇。鲁迅的作品选有《故乡》《阿长与山海经》等9篇。

    先学识字,后学拼音

    以前的教材是先学拼音后学写字,但在新编教材中,一年级的的孩子学语文,要先认“天、地、人”这些常用字,之后再学拼音。

   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,因为单纯学拼音内容比较枯燥,而且拼音作为符号孩子在生活中直接接触得少,反倒是汉字是生活中常见的,这其实是更关注孩子的需求了

    识字量减到300个

    “会认字”由原来的400个减少到300个,“会写字”仍旧是100个,但是更加重视笔画和笔顺的教学,加强汉字的书写教学。

    培养亲子感情,新增栏目《和大人一起读》

    这与《语文课程标准》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相一致,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。《和大人一起读》提供的是阅读材料,也是一种阅读的氛围、阅读的方法、一种阅读兴趣,是大人和孩子结伴走向阅读世界的阶梯,是让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、延伸到家庭的一条有效途径。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,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,同时还要让学生慢慢明白阅读也是一种责任,从而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,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,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。

        


    “部编本”是如何区分课型?




    课型的区分一年级还看不太出来,到了三年级,课文就分为两种类型,或者两种课型,一是精读课,二是略读课。初中教材“精读”干脆改为“教读”,“略读”改为“自读”,加上往课外阅读,就建构了“三位一体”的阅读教学体系。

    精读课主要老师教,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,比较精,就是举例子,给方法,激发读书的兴味;而略读课主要让学生自己读,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,自己去试验、体会,很多情况下,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。课型不同,功能也不同,彼此配合进行,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。

    那么小学怎么上好教读课?一是要安排好预习,不要布置太多作业,主要就是提一些有趣的问题做铺垫和引导,激发阅读的兴趣。教读的重点是教阅读的方法,同时也适时教一些写作方法,两者结合起来。自读课是把教读课的方法沉淀运用。老师不要多讲,就让学生自己去读。有些老师可能不放心,还要为自读课安排讨论或者作业,这是不必要的。

    我特别要说说另一种课型的混淆,不管学什么文体,无论小说、散文、诗歌、童话、议论文、科技文,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。有的上诗词课,也要分析主题意义,上童话课,就和小说差不多,还是人物性格、艺术手法等等。不同的文体课型应当有变化。何况课型不变化,没有节奏,老是那一套,学生能不腻味?

    “部编本”在课型问题上有许多探索,比如对文体特点的提示,以及不同文体阅读方法的要求,等等,都是有用意的,老师们要重视。

    老师要让学生快乐读书为目的,每学期一两次,每次安排某一种阅读类型。比如,名人读书法,儿童故事、童话、寓言、民间传说、科普读物,经典名著,经典书画作品等等,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类型,有基本的文体知识,激发阅读各种类型读物的兴趣,有意识让学生去掌握一些读书方法。这个活动不要处理成一般的课文学习,老师可以举一反三,引导学生从相关的书目中找到读书的方法,引发读书兴趣,让孩子自己找书来读。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。

    使用新教材,推进教学改革,最重要的是什么?就是回到原点,请老师带头多读书。老师做好学生的榜样,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。

    新的学期,一起来迎接新的教材和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吧!文章来源:网络,云国学编辑整理
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